物聯網百科
- 智能滴灌系統
- 2024-09-27
- 智能噴灌系統
- 2024-09-27
- 畜禽養殖監控系統
- 2023-11-17
- 水質在線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物聯網水產養殖環境監...
- 2023-11-17
- 農產品追溯系統
- 2023-11-17
- 大田種植環境監控系統
- 2023-11-17
- 現代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生態觀光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農業數字化管理系統
- 2023-11-17
物聯網百科
- 物聯網如何讓現代農業“聯動”起來發表日期:2013-08-19 來源:托普物聯網 瀏覽次數:5747次
繼始于1999年的計算機、互聯網與移動通信網之后,世界公認的第三次信息產業浪潮——物聯網的時代悄然到來。從此,以感知為前提,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全面互聯的網絡平臺構筑成功,農業生產憑經驗、靠感覺的時代將一去不復返。一系列作物在不同生長周期曾被“模糊”處理的問題,都有信息化智能監控系統實時定量“精確”把關。
從2009年開始,為有效提高農作物生產過程的管控能力和生產作業的精細化水平,北京市植物保護站將物聯網技術引入到設施農業生產中,從而推進北京市種植業生產方式向精細化、智能化、集約化方式轉變,推動生態農業、循環農業和低碳農業的發展。
對接——信息遠程連接“無縫隙”
要問農民在傳統農業生產中,施肥、澆水、病蟲害管理靠什么來掌握?四個字:感覺、經驗。走進位于延慶縣的北京綠菜園蔬菜專業合作社的有機西紅柿設施溫室,記者看到:一米多高的地方懸掛著防蟲板,雄蜂飛舞不停地授粉,吊起來的主莖上掛著一個個“麗蚜小蜂”卡片,地面上鋪著黑色地膜,地膜下隱隱露出滴灌管……井然有序的農業生產,卻看不到工作人員的身影。合作社理事長趙玉忠說:“有了物聯網技術,有機蔬菜生產都靠信息化智能監控系統,當然不用那么多人了。”
趙玉忠說的就是在蔬菜“叢”中的小小盒子。農藝師尹哲介紹,這是無線傳感器,有“五合一”的功能,負責采集溫室內土壤的溫濕度、空氣的溫濕度和光照強度。傳感器每隔30分鐘將采集數據通過無線網絡傳送到監控室,實時反映溫室內蔬菜生長環境的變化,技術員足不出門就能及時、準確掌握設施內的環境情況。
與綠菜園合作社一樣,北京金福藝農農業科技集團在觀光溫室也引進了物聯網技術指導農業生產。金福藝農技術員陳慧介紹,除了“五合一”的傳感器,溫室內還增加了二氧化碳濃度監測設備,并且安裝了IP網絡對講系統。對講系統與中控系統連接,操作員與溫室工作人員直接交流,實現“無縫隙”對接。
監控——農產品質量安全“無隱患”
僅僅靠無線傳感器采集的信息如何指導技術員?這都要歸功于“設施農業遠程智能專家系統”。金福藝農技術員陳慧說:“溫室內無線傳感器采集的信息最終都自動匯總到設施農業遠程智能專家系統,這個系統好比物聯網技術體系的‘大腦’。”
農藝師尹哲介紹,大量的溫室環境因子數據信息經無線傳感器傳送到設施農業遠程智能專家系統后,這個“大腦”將自動生成動態的設施環境實時變化趨勢圖。同時,針對某些已知的病蟲害,將根據其發生、流行環境條件,通過電腦模型制作出設施病蟲害預警圖。
在金福藝農的監控中心,技術員陳慧打開系統的操作界面:溫室種植的農作物名稱、農作物全生育期時間、溫室環境因子參數、農作物成熟度等等信息一目了然。尹哲說:“利用物聯網技術科學指導病蟲害防控的關鍵,在于設施環境實時變化趨勢圖和設施病蟲害預警圖的對比結果。若設施內綜合環境接近某種病蟲發生的環境區域,則表明該種病蟲即將發生或已經輕度發生,接近的程度越近、重合的區域越大則發病可能性越大或病害越重。”
實際生產中,種植者一般看見病害、發現蟲子,甚至情況相當嚴重時才開始打藥防治,往往是亡羊補牢,為時晚矣。而這種基于物聯網技術的防控模式,從根本上實現了病蟲害防治由被動治療到主動預防的轉變,從而大幅度減少農藥使用次數與使用量,甚至完全避免化學農藥的使用。
此外,依托設施農業遠程智能專家系統,北京市農業專家也被納入服務平臺中,為農業生產現場提供遠程服務,身在辦公室就把高科技送到田間地頭。
產銷——田間到餐桌“無距離”
“合作社延伸了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利用系統平臺,開發實現了綠色履歷系統和蔬菜生產基地直接面向消費者的智能社區配送系統,建立生產基地與社區消費者間的直接供應渠道,讓消費者可以通過網上查詢蔬菜種植信息,網上便捷訂購方式,不出社區就可以享受到安全新鮮平價的優質農產品。”趙玉忠說。
2011年,北京北菜園蔬菜專業合作社以北京圓明園小區、雙花園小區、萊蒙湖小區中高檔小區為試點,為每個小區安裝了智能配送柜,實現了高端農產品從地頭到餐桌的安全一站式“產銷”對接。趙玉忠告訴記者,消費者通過合作社網站訂購所需農副產品,北菜園根據訂單將消費者所訂購的產品直接放到小區的智能柜里,在合作社工作人員產品配送完成后,系統會自動將取產品的開柜密碼以短信的形式發送到消費者手機上,消費者根據收到的信息到相應的智能柜輸入密碼取菜,在消費者取菜之后關上智能柜門的同時,系統又會自動生成一條交易完成信息,并將這條交易完成信息反饋到北菜園網絡平臺,至此交易完成。“智能柜的使用,縮短了供應鏈和供應時間,降低了中間環節成本,同種產品價格要比超市價格低30%。”趙玉忠說。
截至目前,北京北菜園蔬菜專業合作社共在北京市居民小區、別墅、會所等16個地區鋪設了22組智能柜,平均每天為100余戶消費者配送農產品。
足不出社區就可以享受到直供直銷的快捷,想了解自己買的農產品是怎么生產的?安全性如何?“沒問題,我們有綠色履歷系統,可追溯。”趙玉忠說。綠色履歷系統是基于綠色種植智能化生產管理服務開發的面向消費者的增值服務。消費者登陸合作社網站,與系統連接,輸入農產品包裝上的條形代碼或掃描二維碼,消費者可以了解種植企業信息、農產品信息、農殘檢測信息、農事記錄信息、種植者信息等綠色蔬菜的完整生產過程,從而提升消費信心,建立品牌忠誠度。
越來越多的種植者享受到科技帶來的便利與實惠:一方面生產管理投入減少,作物病蟲害防控投入減少,農產品更安全;另一方面產品品質提高,銷售價格上漲,生產者獲利更多。物聯網時代的來臨,現代科技的應用逐步讓生產者和消費者從傳統農業的范疇“解縛”,生態、精準、綠色的農業成為未來人們共同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