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百科
- 智能滴灌系統
- 2024-09-27
- 智能噴灌系統
- 2024-09-27
- 畜禽養殖監控系統
- 2023-11-17
- 水質在線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物聯網水產養殖環境監...
- 2023-11-17
- 農產品追溯系統
- 2023-11-17
- 大田種植環境監控系統
- 2023-11-17
- 現代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生態觀光農業監測系統
- 2023-11-17
- 農業數字化管理系統
- 2023-11-17
聚焦農業
- 財政支農政策要體現“重中之重”定位發表日期:2013-08-19 來源:托普物聯網 瀏覽次數:4088次
中央對“三農”工作“重中之重”的定位,對財政支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更好地應對“三農”工作面臨的新形勢,落實好中央和湖南省委、省政府對“三農”工作的部署和要求,筆者有以下幾點認識和思考:
以什么思路發展農業
思路決定出路。發展農業必須在繼承發揚以往好思路、好經驗、好做法的基礎上,銳意改革,創新發展,走出一條新的發展之路。
(一)把握一條底線。這條底線就是強農惠農富農的政策取向不動搖。始終將農業作為永不貶值的“軟黃金”來珍視、保護、發展,毫不動搖地“強農業”,旗幟鮮明地“富農民”,堅定不移地“保糧食”,鞏固農業大省地位,實現“由大轉強”、“快上加好”。
(二)抓住兩個關鍵。一方面,著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提高農戶集約經營水平,扶持聯戶經營、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民新型合作組織。另一方面,著力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機制,培育發展多元服務主體,為農民提供全方位、低成本、便利高效的生產經營服務。
(三)突出三個支撐。一是突出基礎設施支撐,著力改善農業基礎環境“短板”,緩解資源要素的根本約束。二是突出科技服務支撐,通過創新體制機制,依托農業科技進步,建設新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發展內涵式、集約型、效益型農業。三是突出產業體系支撐,重點建設具有湖南特色的現代農業優勢主導產業體系,推進湖南從農業“資源大省”轉變為“產業強省”。
以什么機制支持農業
機制最具根本性、決定性和長遠性。發展農業必須努力健全完善一整套強農富農惠農機制,建立有利于農業增效、農村發展、農民致富的長效機制。
(一)創新保障調控機制,做好農民收入的“倍增器”。一是科學識別,精準瞄準。將扶貧目標重點向貧困人口瞄準轉移,建立貧困人口識別系統和模型方法,快速有效甄別不同類型的貧困家庭,準確掌握貧困人口的比例、規模、分布、類型。二是信息統計,動態監測。完善貧困人口統計監測網絡,做到戶有卡、村有冊、鄉有簿、縣有賬,從下至上建立扶貧統計數據庫,并實行省市縣三級聯網,對貧困人口實行臺賬制、銷號式動態管理,做到脫貧一戶、銷號一戶。三是合理評估,有進有退。完善現有農戶抽樣調查方案和指標體系,在公正合理評估貧困程度和減貧效果的基礎上,建立貧困縣和貧困戶退出機制,避免扶貧資金的“固化”和沉淀。四是農民參與,立體監督。建立財政扶貧項目資金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監督檢查模式,充分發揮扶貧主管部門、財政部門、審計部門、中介機構和社會輿論監督作用,鼓勵貧困人口直接參與監督扶貧項目的設計、實施、評估全過程,實現扶貧監督主體、監督內容和監督方式的多元化。
(二)創新整合統籌機制,做好支農資金的“粘合劑”。一是建立規劃引導下的現代農業統籌申報指南。按照突出優勢、強化基礎、集中布局、規模開發的總體思路,聯合相關部門制定湖南省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規劃,財政部門在規劃引導下制定現代農業重點領域支持指南,在指南指導下聚集各層級各渠道各口資金集中投向。二是推進預算編制環節的資金整合。歸并集中性質相同、用途相近的專項資金,改列現代農業生產發展專項,逐步建立支持現代農業生產發展大專項體系。三是繼續推進審批權限下放改革。創造有利于縣(市)整合支農資金的制度條件,增強縣(市)統籌協調支農投入的能力。四是嘗試支農部門職能和資源“雙統籌”。進一步理順農、林、水、牧、漁等涉農部門的職能,統籌相關政策資源。
(三)創新財銀聯動機制,做好社會資源的“乘數器”。一是搭建大型農業項目融資平臺。創新農業產業化項目的融資模式和方法,搭建大型農業項目公共融資平臺,綜合采用稅費減免、財政補貼、風險補償、風險基金等措施,健全農業信貸約束與激勵機制。二是支持涉農金融服務創新。因地制宜、量體裁衣,創新涉農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如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聯保貸款,開展宅基地使用權、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抵押質押貸款試點,建立農業政策性再擔保基金制等,突破農業項目小額貸款難的困境。三是完善農業保險和風險分擔機制。健全大宗農產品風險保障體系,提高大宗農產品保險保障水平,發展特色農業保險,實施差異化保費補貼機制,并探索建立農業再保險和巨災風險分擔機制。
以什么政策服務農業
財政扶持農業的政策必須立足湖南省實際,符合農業發展的長遠需求,符合財力的現實狀況,突出針對性、可行性和實效性。
(一)支持發展農業優勢主導產業,開掘農業產業體系的深度。一是打“資源牌”。圍繞糧食、生豬、柑桔、茶葉、蔬菜、油菜、油茶、楠竹、水產等十大優勢特色農產品,支持推進標準化、規模化、設施化,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二是打“區域牌”。圍繞長株潭都市農業圈、環洞庭湖生態農業示范區、湘中南丘崗節水農業帶和武陵——雪峰——南嶺——羅霄山生態農業帶等農業主體功能區,集約利用產地資源,形成區域品牌。三是打“項目牌”。堅持政策不變、渠道不亂、投入不減、管理不松的原則,爭取好、落實好、整合好財政支農重大項目,重點建設一批規模集中連片、主導品種明確、發展模式領先的項目縣。
(二)支持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提升現代科技引領的高度。一是加強農業科技支撐。支持農業技術創新和儲備,加大新品種、新技術的試驗、示范、推廣應用力度,完善農民科技培訓體系。二是加強農技服務體系建設。支持打造以縣鄉農技站所為主的基層農技服務體系,全面提升公益性服務能力,同時支持整合服務渠道,構建服務網絡,提供多元化、多層次的農技服務。三是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提升規模種養殖水平,促進產銷無縫對接。
(三)支持改善農田水利和生態建設短板,提高資源環境支撐的強度。一是加強水利設施建設。建立穩定增長的水利投入機制,突出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以農業綜合開發、小農水利重點縣建設為核心,加快建設高產穩產、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的高標準農田,持續改善農業水利基礎條件。二是加強農村環境治理。支持耕地質量建設,防治和修復土壤污染;支持農村清潔工程,發展循環農業;支持畜禽水產養殖示范區(場)建設,強化增殖放流等水生生物資源養護;支持清潔能源開發利用,提高農村清潔能源利用率。三是推進林業生態建設。支持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確保“退得下、穩得住、能致富、不反彈”;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創新公益林經營和管護機制;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逐步形成集體林業的良性發展機制。